条路走出来创作作品,粱树年先生更多的是从传统的文脉发展下去,所以这里我觉得张凭坚持传统又不断创新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应该说我们对张凭先生研究的不 够,我虽然关注了,但是我到现在也只是做一些资料性的工作,包括张凭先生《大红袍》的出版,吴老师跟我说能不能发一个消息?我想可以,我就用了两天时间写 了一个千字文,这次张凭先生去世,因为我是做媒体的,做杂志的,有这个方便条件,就发了张爽、张睦晨两篇回忆的文章,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因 为这个不光是张凭先生的作品,他的精神遗产要很好的梳理和研究,要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中国画学院一笔重要的遗产。
吴丽珠:一进咱们学校就非常有感觉,当初我入学的时候的时候老师都40左右岁,年富力强,带着我们走上艺术道路。对张凭先生印象最深的他真是做人很 低调,默默地在那儿研究。因为我是1958年入学,他刚毕业,有时候叫张凭老师,他说咱们都是同学。我那时候毕业创作是64年的时候,张凭先生带着我们到 桂林去,他非常认真地作为助教来教我们,后来又跟可染先生,他真是可染先生的好学生,非常认真地传承,而且是作为一个苦学派。张凭先生做的李可染先生的笔 记,在我们国画系大家都传抄,抄的是张凭先生原始的稿子,我是用毛笔抄的,只要拿了这本语录我们就没黑没白的学习,但是如果张凭先生不把它整理出来,我们 谁也抄不到。所以在指导我毕业创作期间,他是非常认真的,而且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怎么构图,裁画也是我很大的收获。所以从张凭老师那儿得到了很多要学的东 西,一下子陷入到感情里,老是扭不过来,没有想到怎么张凭老师就走了?走之前他们说张凭老师要捐赠画给李可染画院,说你们这些老学生画一些好的作品捐给李 可染画院。不知道怎么这么突然,都来不及了,尤其是吴老师通知我,我没有想到当天他会走,觉得他身体都挺好的,艺术创作还没有完呢,应该还继续创作。
因为《忽报人间曾伏虎》这个作品对我们那个时期的学生影响太深了,当时我画天安门,画纪念碑,觉得张凭先生的立意太深了,大家都觉得画不出来,确实是很 震撼的作品,对我们同学当时的影响很深。所以每个阶段张凭先生朴朴实实、认认真真的,待人待物都那么朴实,感觉到师生都像一家人似的。我也感觉到同班同学 走了感觉挺别扭,我本来要捐赠画、要写文章都没来得及。所以我觉得我们国画系有这个好的优良传统,师承的传统,从老一代,现在是第四代了,这个作风就是咱 们国画系传承下来的。可染先生也是那么朴实,当时我们在颐和园写生,他就穿着一个圆口的鞋,而且把他最精的作品带给学生看,毫无保留。所以国画系出了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