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齐辛民艺术中心

上学的年代已成家
来源: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7-11-27 | 3292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9 年,辛民 14 岁那年考入了“临淄第七完小”,开始正规地读小学。这所“完小”在离家 12 里外的召口村,一个班的学生是几十个村子的孩子汇拢起来的,基本上都住校。

      1949 年,辛民 14 岁那年考入了临淄第七完小,开始正规地读小学。这所“完小”在离家 12 里外的召口村,一个班的学生是几十个村子的孩子汇拢起来的,基本上都住校。每个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清晨,辛民要从家中背上一个星期的干粮去上学,到周末才放学回家。当时的干粮就是玉米面、高梁面的饼子和窝头,几天下来干粮硬得像石头,每天三次把干粮送到学校的伙房放在蒸笼里加热后再吃。为了好分辨各自的干粮,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干粮用筷子串到一起。晚上睡在铺着柴草的地上,被虱子、跳蚤咬得睡不着是很平常的事。遇上传染病,谁也逃脱不掉,有一次最严重的是疥疮(现在已经绝迹),全班同学无一幸免。两年的小学生活就是这样渡过的,虽然很艰苦,但辛民觉得非常快乐。因为校园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他不仅可以学到语文、算术的文化知识,还能够画画 ­——学校每星期开设有两节美术课,这是他打心眼里喜欢的课。辛民回忆那时的情景,告诉我说:当时进学校的时候,一是从骨子里喜欢、爱好画画,再就是从小跟着父亲去母家拜年时看到的木版年画和门后面贴的灶王爷门神引发的对画画的兴趣,还有就是村里的关帝庙给予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农闲的时节、下雨的时候或寒冬腊月天,村上的大人小孩没有地方可去,村里的那个关帝庙也就成了大家聚集的最好场所。我和爷爷也不例外。在人们看来,这里是冬暖夏凉可挡风遮雨,而在我看来,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听到老人们讲的很多很多的新鲜事.我特别爱听他们讲这庙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的故事,而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要算庙里墙壁上画的神像壁画,什么关公、关平、周仓,还有什么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刀挑红袍等等,画得非常漂亮。我总是站在那里看啊看啊,总也看不够,但我没有像别人那样用树枝在地上比划着画画的习惯,就是弃欢默默地用心记。也许就是这种目识心记养成了我一种爱用脑子思考、爱琢磨的好习惯。”

在此期间,影响齐辛民的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祖父的弟弟,辛民称他为四爷爷。那时四爷爷于山东省第四师范毕业,听说辛民爱画画,特意将他在学校时的美术课本送给了辛民。那是一种黑白的印刷品,印制的内容是《 芥子园画谱 》里的梅、兰、竹、菊等,虽然是黑白的线条表现,却也讲了一些作画的步骤与方法。有了这本教材,辛民如获至宝,天天照着用毛笔勾呀、临呀、画呀,直到把教材里印的所有范画都能默写背画下来。

由于当时辛民在学校里美术成绩很好,老师便把班里的学校里的黑板报任务交给他和路维廉、王钦文、罗家书同学来完成。这三位同学也是在学校里画画非常出名的人。因为他们经常在一起出黑板报,他们成了画友。在进一步的交往中,辛民看到罗家书画画并不像自己那样只会用一种墨色线条勾画,而是用富有变化的浓淡墨画牡丹、竹子,还有菊花,真的是太奇妙了。辛民第一次看到使用浓淡墨画画的效果,虽然不知道那就是墨韵的变化,但足以使他兴奋不已。这一新的发现和他接下来的尝试,改变了他只会用简单的浓墨线条来画画的习惯,打开了他的思路,使他忽然明白,原来干巴巴的墨线在画画时可以沾水来画画。有了这新的发现,那种感觉就像淘金人发现了金矿一般的激动。那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画画也会使人兴奋和激动,也会导致人的精神出现一种难以抑制的亢奋和激情。

齐辛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齐辛民工作室导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