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辛民 14 岁那年考入了“临淄第七完小”,开始正规地读小学。这所“完小”在离家 12 里外的召口村,一个班的学生是几十个村子的孩子汇拢起来的,基本上都住校。
然而,就是这段男女同学的情谊,启开了辛民的心扉,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和感情生活的苍白和无奈。辛民说在他工作后的第二年,他曾经有过离婚的念头。一天,他试探着向妻子提出了离婚的要求,没有几天,妻子便向她的娘家和本家的叔叔、大爷、婶子、大娘诉说了此事.结果,七嘴八舌地向他发起了攻势,他一看在这个重传统的家族里,离婚的事根本就行不通,更何况无法面对难以抵挡的来势,离婚之事就此告终。这也是他一贯的忍让和不与人争的性格使然。
一天吃过早饭,辛民就跑去看望九叔。这位九叔在辛民的眼里是一位文人,像一位教书先生。他为人谦和、有学问,跟辛民很合得来,是家族里与他最亲近的一位叔叔.辛民打小就喜欢往他屋里跑,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九叔写一手好字,受九叔的影响辛民开始练习书法,并在九叔的指导下,从庸楷人手到叹王的碑帖下过好几年的工夫。二是九叔家里有许多藏书,比如《 道德经 》《 论语 》 《 庄子 》《 孟子 》 ,还有王维的诗集等等。他还清晰地记得,在一本没有前后封面.封底也没有书名,已经破得不成样子的书里看到一段话:“六法之内,惟形似、气韵气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虽然那个时候的辛民还不完全懂得这段画论的含义,但他很愿意读此类的书,很愿意和九叔进行交谈。他后来回忆说:“九叔对我的影响,主要使我明确了两件事:一是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一是要习书,写好字,打下书法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