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辛民 14 岁那年考入了“临淄第七完小”,开始正规地读小学。这所“完小”在离家 12 里外的召口村,一个班的学生是几十个村子的孩子汇拢起来的,基本上都住校。
也就在这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了。毫无疑问,有妻室儿女的齐辛民,本该回到黄土地上,土里刨食,养家糊口,承担一个男子汉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是爷爷做主,他不可能有背井离乡到省城去读书的机会,也改变不了一辈子做农民的命运。他知道家里生活的艰难,他明白他能去省城读书的不易,他更懂得爷爷培养他的一片苦心。当他丢下家庭的重担只身离去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那种无以回报的纠结使他并不轻松地走进立达中学的校园。齐辛民从小到大,一路走来,从读小学到读初中,从结婚到生女都是爷爷领他走过来的,他从来没有和家里的长辈顶撞过,更没有违背爷爷的意愿。忠厚善良的本性使他懂得顺从就是孝心,就是孝道的道理。即使家里为他娶了比他大五岁又从未见过面的妻子,他也毫无怨言,仿佛这一切都是为爷爷做的,只要老人家高兴,怎么都行。
妻子没有文化,但勤劳、善良、孝顺,更能吃苦,家里人说不出她半个不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语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她的身卜。在辛民的记忆中,他似乎记不起自己与她谈过几句话,而妻子也似乎从未对他提过什么要求,只是默默无言、任劳任怨地操持着他的这个家.辛民的心目中只有爷爷的位置,守在家中的妻子就和家中的其他成员一样,他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婚烟带来的温馨和幸福。他离家去省城读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不辜负爷爷的期望,好好地学习,好好地画画,改变自己的命运,担负起养家的重担,能让爷爷过上好日子,尽到自己的孝心。
班上的同学大多是城里的孩子,条件比较优越,尤其是女孩子几乎都是城里的姑娘。辛民已明显地感到他们轻视和瞧不起农村出身的同学。天生一身傲骨的齐辛民,很少主动与条件优越的城里同学交往,特别是那些高傲的女同学们,他更是从心底里看不惯那种娇滴滴的样子而敬而远之。他更愿意同那些家庭条件差的、老实的最普通最一般的城市同学和来自农村的同学相处,他才感觉到轻松自然。他在班 上年龄较大,他从不说自己的家境不好和已婚成家的状况,总是不卑不亢地处人处事却又没有丝毫的傲慢与傲气,在同学之间始终保着距离和友好相处,他的随和与包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一致的好评。大家喜欢他,不仅是他的各科成绩的优秀,还在于他美术专业的突出,更在于他厚道的人品.班里的、学校里的出墙报、布置环境等写写画画的事情都少不了他,他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尤其是出墙报或黑板报,每一期他都想方设法变出新的花样,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就在济南读中学的第气年,班里有一个女同学开始暗暗关心起辛民,经常从自己家中给他带上些好的零食,比如糖果、点心之类的东西送给他,并经常找他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和谈心.在与其交往中,辛民觉得不能辜负和违背她的一片情谊,从心底里觉得应与她保持一定距离,并没有别的想法。他明白自己来自农村,与大城市的女孩子相比,无论是出身、家境还是个人条件都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更何况自己是有妻室和做父亲的人,是不可以有丝毫非分之想的。于是,他决定既不公开自己的婚姻状况,也不直接拒绝这个女同学的心意,尽可能在保持距离又不伤对方面子的情况下,以年长学兄的态度摆正他们的关系。在很多时候,辛民在接受这位同学的关心之时,给予她更多的帮助与关心,把自己大哥的形象树立起来,不让他们的关系向恋情发展而保持一种纯真的兄妹情谊。与这位女同学这段微妙的、不为人知的友情,一直保持到中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