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美术评论家们在发言中说,纵观齐辛民先生的作品,最令人动心动情的,是形象的朴实无华、饱满厚重.是画面里那或浓或淡的乡野气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画家长期深人乡村、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评论家们有所不知,老齐岂止是“深入乡村”,他多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实际上就是一个农民,一个庄稼汉.他的妻子儿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在农家院里生活,两个女儿也嫁作农家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于斯长于斯画于斯,所以他能够准确深刻地感受并表现出乡野的花鸟之美。天上的鸟雀、地上的鸡鸭、原野的蒲草、篱前的豆花,这些寻常之物到了他的笔下,立刻天趣焕发、鲜活如生,散发出浓郁的乡情和泥土的芳香。这是获得了大自然之精、气、神的生命力。这是注入了田野之魂的画风,岂是“深人”几次乡间就可以得到的!
1993 年,齐辛民的花鸟画《醉秋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这幅画在展览中先声夺人、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冲击力,获得一致好评。
辛民告诉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给了他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荣誉、地位和条件,他由衷地感谢生活、赞美时代,心里总是奔涌着一股创作的激情。有一天,他拿起画笔,把心中的感受倾吐在了雪白的宣纸上——这是金秋傍晚最为迷人的时刻,火烧云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丛林,染红了旷野,一群鸟儿飞人画面,穿行在明丽灿烂的空中。阵阵秋风吹过,成片的灌木、茅草强劲地摆动着,秋之怀抱里所有的生命仿佛都受了感染,都摇荡舞动起来。天在转,地在摇,生灵在呼唤,夕阳在然烧,画面苍然雄浑.大气盘旋、酣畅如酒、沉醉如梦……这就是《醉秋图》表达出的意境,是画家心中一首深情的歌。他说:“无论哪一种艺术创作,都要有思想和感情作支撑。花鸟丽也要有思想内涵.否则就轻飘肤浅、外强中干。”
齐辛民认为:眼高才能手高.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这些花鸟大师为他所深爱。面对大师,有所取、有所避、有所创,不保守、不盲从、不取媚,他画出了属于自己的画。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撰文说:“老齐的画有着他人的画不能替代的美.他喜欢画鸡、鸭、麻雀这些极共通的禽鸟,而它们的造型总是憨憨的,笔墨总是浑厚的,为一般所谓才子的画手难以学得。那种泥土的厚重感,乡间艺术的朴拙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贯在他的艺术中。”
也就在这一年,我走进了他的生活。自此,齐辛民这位只因画而知名的画家,一时间成了周围和美术界关注的焦点,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家饭后茶问议论的话题.因为他找了一位比自己年龄小 30 岁的妻子,那就是我——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