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动手能力远远强于写作能力。写文章对我来说确实比做雕塑难。尤其为自己的作品写文章不仅难为情,思路还常常出现短路,并且常常感到无从下笔。借用徐冰的话:“视觉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代替的,正因为有些事情语言永远不能解说,所有才有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有时灵光一现,很奇妙,的确很难用语言表达,非要说出来,就随便说一说。若要写下来,且叫随笔吧。
我创作的灵感来自长征,文章就从这里开始。长征起初不叫长征,按当时国内国外的军事界定,叫迁移。我个人认为这个界定有些平庸,因为这次“军事行动”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不同的人对长征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上海某咖啡厅
记者:“抱歉,你知道长征吗。”
受访者(22岁男):“知道。内战中的大转移。”
记者:“那么长征的意义是什么?”
受访者:“打不过就跑,人之常情。”
邓小平晚年,一位法国记者提问:“您在长征中做了什么?”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描述:走过草地的这群军人,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存活下来的是一支褴褛不堪,瘦的只剩下骨头架子的部队。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无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征途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之一。“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斯诺感叹道。
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到长征是行进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的有策略,有目的的,长征是在它结束之后才被称作长征的,在开始时,那只是痛苦的撤退。
英国人威尔逊在《毛泽东传》中描述:有一次毛泽东断言,长征是完全不必要的,前提是击破第五次围剿。
80年过去了,一切都成为了历史,成为了故事,但我对故事中人物的遭遇.结局抱有强烈的兴趣,并试图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故事的中心情节就是长途跋涉将原来可能军心涣散的溃退,演变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战略转移。故事的主人公是毛泽东,长征创造了 毛泽东,长征这段历史包含了毛泽东的个人奋斗史,即便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取得了军队的领导权,但军队内部的分歧始终伴随左右。历史提供的这个舞台,让所有的人物都有可能登台亮相,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角色.丰富的不同的角色.活生生的充满人性的角色。人是有缺点的,有缺点才能体现人性,这些角色构成了长征这台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大剧。通过艺术创作将事件中真实的人物融合在作品宏大的气势中,是我创作《向北?向北!》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