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去过云.贵.川.藏,走过一些长征路,当年的地址变成了遗址,当年的面容已变成了遗容。在赤水河边静静地思考.凝视,客观的理解历史,这也是艺术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离得太近看不清,远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作品的创作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漫长的有时会想到放弃,每次艺术创作都是奔向那个理想的巢,为了飞得更高更远,艺术家都要努力的准备着。
长征是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政治运动,军事创造的奇迹,是依靠政治的成功,政治是决策者的游戏。将反对者变成拥护者,从后门进入政治局是毛泽东的智慧。这些决策者穿过历史走进了我的作品。对每个人物细致品味,每个人的气质性格经历全然不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再现他们的灵魂,使之呼之欲出,并将人性与个性的冲突.反叛,自然的融入作品中,融入众多人物构成的宏大场面中,避免图解,自然蕴含,表现意图,这是我在创作中所力求的。“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人看不出有许多东西这是艺术家的深度。”也是衡量作品的尺度。记得在列宾美院留学时,导师库巴索夫在专业课上常常提到音乐,他是在告诉我们雕塑就是凝固的音乐,它的灵魂就是节奏.韵律。这也一直影响着我。在《向北?向北!》中众多人物的排列构图,悬浮的飘渺及灵动,都体现着音乐的韵律与节奏。为了使作品表现流畅,舍去了过多的精雕细琢,不去过分渲染凹凸,适当写意,注重线条的运用,这是我对“舍型得似”的个人理解。在作品中想说的说,不想说的隐藏其中。《向北?向北!》构思于2008年,完成于2014年,历时6年,有几次险些拆掉,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长征。
长征是我喜欢表现的题材,它是真实的,传奇的。充满探索与发现,勇气与胆怯,胜利与狂喜,机遇与运气,生存与死亡。长征的故事满足了我对人类精英的崇拜,长征诠释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成熟的技术是在个人的经验上成长的,具有强烈的个性,同时也会有狭隘之处,有才能是一回事,寻找题材是另一回事,尽力寻找,找到了幸事,找不到销声匿迹,真诚是艺术的一把钥匙,艺术品是用无数有生命的部分构成了有生命的整体,力求简约自然,勿做作。借艺术将人生的孤独,空虚,恐惧,痛苦,悲伤等表现出来,要迅速,直接,明白。长征中一定还发生了更多故事,没有影视资料,好些只能靠想象,但想像也很美好•••• 是向南还是向北,不同的想法,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注定了绝对不同的结果!这些人当时内心的斗争一定十分激烈,向北?向北!于是红军的历史翻开了下一章。答案:方向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