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郑发祥艺术中心

郑发祥丹青梅花新意解析—— 高秀林
来源:大家艺术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6-12-12 | 3539 次浏览 | 分享到:

梅之笔墨与色彩和谐的形式风格

发祥之梅,守以传统之意,但所会其作品情感,去明显表现出一种新意。一是分纲形式的新花鸟画的山水气度;二是笔法新,含量丰富;三是色度新,现代审美意识明显。其综合性地表现为“热烈、奔放、激越”的情感格调。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形上背后的意是基础,但,最终给人视觉的感受是靠笔墨体现与欣赏者沟通而共鸣的。那么,探究其成因,我愚以为,是发祥把握住了一个重要原则,即,笔墨理念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性原则。

其一,物象的势与质的关系处理原则。发祥的梅,在用笔上十分大胆、肯定,其以情寓笔,以意领笔,主要是持守他大篆书法的功力移情于梅之用笔变化,以书笔变画笔。从他的线质上审视,多为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十分注意变势中的中侧锋转换中的变笔,尤其是其笔法之变化,导致线条无论是从自身的运动节奏还是组织的矛盾关系,都是在整体守静中,点、线、面之间都有动的笔法、笔势变化,由此带来了线条运动节律似乎为音乐音符的跳动与音节的律动相共振,呈现出极为生动的线势贯气方式生而有扬,扬而有抑,抑而有发的气源、气度、气机的综合作用,风发生动之气,为整个画面的激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质润关系的处理原则。发祥之梅,明显地表现为以线、以墨分五色为质差。就一幅特定作品而言,浓淡干湿是各有侧重的,守焦,焦而不死;守浓,浓而不滞;守干,干而不燥;守湿,湿而不汤。其中要诀是适度地把握了水分的份量和行笔的速度。由情感、心理节奏贯通于毫端,表现的是潜意识涌动出的梅之审美的理性价值和欣赏价值,这是特有的自然之笔的缘由,是为真情的流露。

其三,笔法和色度关系的处理原则。发祥之梅,给人明显的是激越、朴茂的情调,由视觉的感受受到知觉的领悟,虽艳而不俗,虽繁而不腻。其缘由是他虽然接受有西画的成份,但接受的界度在于将色彩技法容于墨度之中的相容不悖生。在制式上,他守以宋意;在布置上,守传统哲学“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在技法上,是以国画“线”之既定的审美理念而观照,因而作品终归于为“中”而非“西”。最重要的还是他将色彩制约于笔之线,墨之色、境之情的主调作用力的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大量从临摹习练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彩墨画的理念注入和技法接纳。

文化理念与审美理念相统一的因素

任何艺术的创新,必须客观地存在着创新的元素。其中,元素成份之间构成的本质是相容性共通的作用,导致新生事物具备原生事物的性征方为创新。就艺术而言,艺术只能是特定的文化本体的艺术,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便嫁接,新生事物也必须是以本为体,以标为用。那么,发祥梅之新意的新元素是什么呢?有理念的、笔墨技法的及至他主体人格精神的,即,文化理念与审美理念的统一性作用于之笔墨形式,这是其梅花独特风格最重要的元素。

郑发祥


美国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秘书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
纽约曼哈顿大学、华盛顿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