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郑发祥艺术中心

郑发祥丹青梅花新意解析—— 高秀林
来源:大家艺术 | 作者:baozhentang | 发布时间: 2016-12-12 | 3536 次浏览 | 分享到:

梅花,是中国传统绘画史历代表现的重要画题。中国画的表意性征规定,绘画之物象是社会人文精神和作者主题人格精神的象征。相对山水画来说,花鸟画在这一点上提现得更为明显。比如说,梅、兰、竹、菊对文化意义和人格精神的体现更为典型,似乎是传统花鸟表现的主体之一。画梅泰斗关山月先生评价郑发祥之梅曰:“功底深厚,创新出奇;梅家一派,非同流俗。”艺术大师刘海粟评价为“万里春光,九州生气。”笔者将关、刘先生的评价与郑发祥作品对照分析感到,他们的评价是客观、中肯的。关先生称发祥为“梅家一派”,说的是发祥梅画由传统笔墨根脉生发出的典型个性;“新奇”,则是说其笔、墨、色彩经营形式的鲜明特征;“民族之魂”是指审美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铁骨精神”是说发祥画梅的风神气度内涵,而“九州生气”则是作品情感所发的生动气韵。这里,笔者就两位大师的观点谈些对发祥梅品的认识。

传统梅画之文意与时代情感相融通之审美意识的动源

表意性,为中国画的根本特征,也是区别西洋画的分水岭,更是中国画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标准。梅花,只所以成为传统花鸟画表现的主体之一,就在于梅花自身“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品性所表现的“清丽、洒脱、超拔、隽逸”的风格与传统文化要求的人格相一致。历代梅花表现,也是随着当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精神需求、人格要求而变化的。例如,宋梅的意趣,元梅的笔法,明清直至近现代的情态,都有其时代笔墨风格相对于社会审美意识与人格追求的反映。

就其共性而言,传统梅花的表意性,基本上都是以人格为圆心向社会生活辐射的文化内涵,先由主调反映作者人格追求的聚焦点,然后才涉及社会文化层次面。其特征,一是士大夫、文人画家所寄托的对社会礼仪规范的理念表现;二是文人画家清高纯正的情感表现;三是隐士失落自保的思想表现。而当时的画家基本上都是出于抒发个人情感而为的。但无论哪个阶层的画家,统一持守得是儒家“中庸”、“冲和”、“轻生取义”的理念观注于审美表现的,尽管体现的是由人格辐射到社会需要的表现,但从表现思路上很少有直接由社会大文化含义的表现,时代情绪显得则不足。而郑发祥梅花表现的物象给欣赏者的感受则明显地显示出了恢宏、浑然、超拔、豪迈的大气大度,可使人感受到传统梅之文化理念与时代情感的沟通,笔墨格调高古与清新的融会,意境旷达与清正的统一。从共性上看,其竖梅多为盘旋升腾的布势,树皮之峥嵘与质地之浑厚、稳实、劲健,呈现铁骨之质,而肌理线条如筋腾挪,且蓝色苔点洒脱又烘托线条生发出生生气息,显示着生命的萌动。附于穿插的嫩枝线条表现是十分的劲健清俏,与枝干用笔在对比中既构成了反差关系的经营,又以穿插的破笔法排解矛盾,形成了二者的和谐平衡。色调上,或勾线点白,或红白兼施,或蓝白兼容,或红花黄蕊,不一而致,异彩纷呈,形成了统一中的多变风格。例如作品《醉写春秋笔带香》、《婀娜之气》、《年年春会勤》、《俏也不争春》等等,成为发祥竖梅风格的一种主体形式,在视觉上把人带入高古、宏远的历史时空的联想,感悟到形上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民族伦理、道德、人格的追溯。从整体布置上看,发祥是以传统道学“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制导着动静斯守的笔势变化;从笔墨情感看,发祥把笔墨本身作为表现的内容而非为单纯的形式;从墨彩关系上看,是以墨领彩,以彩扬墨。这种由物象的视觉给笔者形上背后的因素,使人领悟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延续的根与脉,源与流,并与现实情感融会贯通的环节关系,以及中国书画由笔墨的时代风格到现实审美意识的沟通、契合与转换。从他竖梅的物象,我似乎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龙”的精神,一种直上九霄,乘风破云,劈雷搏雨的气概。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在发祥笔下,正是这种基因的传承表现出梅的气度和龙的精神衍化的龙文化!梅花的品性与龙的精神是多么的一致。如此巧妙地将民族的共性品质与个体人格的个性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由个性的典例升华到了同一的范例性。故而,笔者以为,发祥之梅的大气,大在以梅之本体品性沟通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内蕴,大在以笔墨形式,沟通了传统绘画与现实表现的融会,大在直接从抒发大文化的起点宣泄人格精神的追溯。故而,发祥梅之表现,大文化精神内蕴 是其画梅风格的灵魂所在。这就突破了传统梅花表现的笔墨起点、文化观念,经营程式。这是个前无古人的突破。

梅之笔墨与色彩和谐的形式风格

发祥之梅,守以传统之意,但所会其作品情感,去明显表现出一种新意。一是分纲形式的新花鸟画的山水气度;二是笔法新,含量丰富;三是色度新,现代审美意识明显。其综合性地表现为“热烈、奔放、激越”的情感格调。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形上背后的意是基础,但,最终给人视觉的感受是靠笔墨体现与欣赏者沟通而共鸣的。那么,探究其成因,我愚以为,是发祥把握住了一个重要原则,即,笔墨理念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性原则。

其一,物象的势与质的关系处理原则。发祥的梅,在用笔上十分大胆、肯定,其以情寓笔,以意领笔,主要是持守他大篆书法的功力移情于梅之用笔变化,以书笔变画笔。从他的线质上审视,多为中锋用笔,力透纸背,十分注意变势中的中侧锋转换中的变笔,尤其是其笔法之变化,导致线条无论是从自身的运动节奏还是组织的矛盾关系,都是在整体守静中,点、线、面之间都有动的笔法、笔势变化,由此带来了线条运动节律似乎为音乐音符的跳动与音节的律动相共振,呈现出极为生动的线势贯气方式生而有扬,扬而有抑,抑而有发的气源、气度、气机的综合作用,风发生动之气,为整个画面的激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质润关系的处理原则。发祥之梅,明显地表现为以线、以墨分五色为质差。就一幅特定作品而言,浓淡干湿是各有侧重的,守焦,焦而不死;守浓,浓而不滞;守干,干而不燥;守湿,湿而不汤。其中要诀是适度地把握了水分的份量和行笔的速度。由情感、心理节奏贯通于毫端,表现的是潜意识涌动出的梅之审美的理性价值和欣赏价值,这是特有的自然之笔的缘由,是为真情的流露。

其三,笔法和色度关系的处理原则。发祥之梅,给人明显的是激越、朴茂的情调,由视觉的感受受到知觉的领悟,虽艳而不俗,虽繁而不腻。其缘由是他虽然接受有西画的成份,但接受的界度在于将色彩技法容于墨度之中的相容不悖生。在制式上,他守以宋意;在布置上,守传统哲学“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在技法上,是以国画“线”之既定的审美理念而观照,因而作品终归于为“中”而非“西”。最重要的还是他将色彩制约于笔之线,墨之色、境之情的主调作用力的结果,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大量从临摹习练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彩墨画的理念注入和技法接纳。

文化理念与审美理念相统一的因素

任何艺术的创新,必须客观地存在着创新的元素。其中,元素成份之间构成的本质是相容性共通的作用,导致新生事物具备原生事物的性征方为创新。就艺术而言,艺术只能是特定的文化本体的艺术,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便嫁接,新生事物也必须是以本为体,以标为用。那么,发祥梅之新意的新元素是什么呢?有理念的、笔墨技法的及至他主体人格精神的,即,文化理念与审美理念的统一性作用于之笔墨形式,这是其梅花独特风格最重要的元素。

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观照于中国画艺术形式的审美,是发祥梅之形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审视发祥之梅花作品,尽管吸收有不少西画技法,但他守住了中国画的表意特征和表现技法。从龙之精神的共性到个体人格精神表现的结合,都证明他是以比兴、暗喻、比拟、借代等手法,寓寄于所表现对象之中的,其营造的方式,笔墨的关系组成,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审美方式的感染力,最终表现的非为“再现”而为“表现”。

“详为中用”的理念,约定对西画技法接纳的界度,是发祥墨、色表现的重要个性形式。他从线势的笔法运用上,可会其豪迈的感觉,从色彩上可谓异彩纷呈,形式风格为中非西,为雅非俗。其缘由,在于他将墨法的浓、淡、干、温与西画的红、黄、绿、兰、紫五色分主次基调处理,所把握的核心是国画的笔法所用。他说:“从唐之工笔重彩到宋之青绿山水,可谓浓艳鲜亮,但生动的意境呈现是由于它们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所制约的书画经营方式化出来的。而且,始终是笔墨引领色彩,线势制约色彩。”的确,与西画色彩相比,有玄机孕育其中,玄在技法理念的本质区别。西画只是颜料以微观的思维方式作用于形象抽描,仅为再现的外在形式,而中国画则是把笔墨、色彩作为宏观思维指导下的作品的本身内容和艺术内涵的重要成份,即它本身的质量就反映了作品文化精神的内涵,这就是中国笔墨理念的定位,发祥的聪颖就在于此。由于他在接受西画技法上观念是明确的,所以在接纳中守住了母本,接纳的仅仅是花粉。从而,使得他的彩墨作品寄予了中国画的灵魂,深层次表现了时代审美的新意、新情、新趣。

以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引领经营布置,是发祥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绘画理念上,山水讲究“气韵”,花鸟则讲究“情趣”。发祥之梅,大有山水气度,而就必然地表现了“气韵”所发。实际上,中国画的表现范畴,都来之于道学“阴阳相生”的哲学概念原理衍化的矛盾关系处理,如黑白、浓淡、干湿、疏密、虚实、中侧、倚正、动静、开合、遵拓……由此,表现为中国道学的思维方式,制约着线条无限变化与特定作品线条有限选择的关系。发祥梅之表现,由起、承、开、合的关系,守以“有无相克相生”的基本理念,多用外向贯气方式,进行黑白分割。在此基础,以主线条形成框架,设定大的矛盾关系。然后,周致局部的矛盾生成,再以穿插、破解、承让等法,排解矛盾的对立,且以墨与色的相容性,整合矛盾关系的对立与统一。由此,达到由物象生成作品“本气”,通过黑白斯守、开合相关、浓淡相宜、疏密相当等矛盾关系的作用力,激发画面勃发出鲜活生动的气韵,而非俗为雅,玄机在此。

正因发祥之梅艺术品位之高,才引起美术界、收藏界的关注。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启功、董寿平、沈鹏、周巍峙等书画大家都给予了肯定和评点;又分别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国家文化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台北中正纪念堂,台湾海基会大楼等国家级文物部门珍藏;并走出国门先后被美国、英国、法国及港、奥、台地区邀请前去讲学、交流展览,也被联合国总部,中国驻美国、英国大使馆等数十个国外美术馆所收藏;受到联合国总部负责人,台湾的蒋纬国、马英九、连战、吴伯雄、林中森、蒋孝严、宋楚瑜先生、旅美爱国华人陈香梅女士等名人志士的青睐。斯此说明,郑发祥的丹青梅花,意境高雅,技法清新,是前无古人的意法原生态创新。再见于专家以及各个权威媒体对他的梅圣称谓,正可谓自然名符其实了。

 

 

 

 

 

(作者:国家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人、美术评论

郑发祥


美国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秘书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
纽约曼哈顿大学、华盛顿东南大学客座教授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