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23 岁的齐辛民初中毕业,他没有去考普通高中,因为他知道家境的艰难已没有供他继续卜普通高中的经济能力,再说他也打心眼里不想再增加家里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完成学业,报考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是他唯一的选择.当时是山东艺专和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联合招生,辛民的录取通知书是山东师范学院发的,人学的时候山师艺术系与山东文化干校合并成立山东艺专,山师艺术系的高年级学生和新录取的学生,仍旧保留了山师培养师资的性质,所以学生的伙食仍旧由国家供应.山东艺专是现在的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当年的山东艺专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是“五年一贯制”,即三年中专和两年大专连读的那种专科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成为拿工资的国家干部,同时还能学习绘画专业,得到正规的艺术专.业基础训练。在齐辛民看来,这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也是他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这所学校寄托了他的梦想和希望,他别无选择.这年 8 月底,辛民接到了山东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录取通知书 上注明的是“副取”。所谓“副取”是备取的意思,即有可能取也有可能不取,若有多的招生名额或正取生中有退学者,才可以递补为正取。他永远忘记不了 9 月初的那一天,他拿着副取通知书到学校询问情景。当时接待他的是音乐系的一位主任叫孙继南。这位老师非常好,说话语调平和而亲切,对他来询问情况很客气,并热情地为他查找相关资料。他看了辛民的考试资料后,对辛民说:“你的专业成绩非常好,考了%分,名列第一,主要是你身体不合格。回去要好好地保养身体,争取明年再考。”顿时,辛民感觉自己的头像炸开一样,千言万语堵在心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孙老师见状站起身来,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你的专业考得那么好,明年一定会考取的,不要灰心也不要难过。”“可是,可是,我哪还有明年,我年龄都这么大了!”辛民好不容易说出了这句话后,就跑出了办公室,跑出了校门,一屁股坐在大门一边的石阶卜抽泣了很久,只觉得自己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他的希望破灭了,他的心彻底地绝望了。他不知道在大门口待了多久,终于站了起来,挪动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二十中学校园。他一个人躺在宿舍的床上,此时此刻的辛民就想这么静静地睡去,永远也不要醒来。
他从十四岁住校离家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年,他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现在却半途而废,他就要告别自己的学生生活,告别自己喜爱的绘画专业而不能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就要和祖父、父亲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干活、在场院里编席为生,他的心不甘啊,可是 … … 又有什么法子呢?这是命啊!辛民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再说。等他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他起床后来到了校园里,他想在这熟悉的校园四处走一走,看一看,做个最后的告别,他不想再在这里待下去了,他要尽快地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地方,离开这个今后不再属于他的校园生活。两天后,他到街卜买东西回来,准备收拾自己的行李离开济南回家。他走近床铺却发现床上有一张纸条,是同学王继业写给他的,只见上面写着:“辛民同学,班主任周老师要我告诉你,你已经被山东艺专正式录取,要你明天去报到!几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喜从天降的消息,辛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手拿着纸条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又大声地读了一遍后,才相信这几个字是真的,嘴上不停地说:“是真的,是真的,我被录取了,不是在做梦,我被录取了!”从绝望到惊喜,辛民在两天内经历了 360 度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当时他那种喜出望外的激动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兴奋地拿着纸条跑到宿舍外面,想告诉所有的人,但同学们回家的回家、上课的上课,没有一个人来分享他的快乐。他特别想找到王继业同学问过究竟,但始终没能见到他。他只好一个劲儿地在那里跳呀、蹦呀,心里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我被录取了,终于可以到大学里去学习、去画画了!”那个时候,辛民感觉命运好像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被扔下了万丈深渊后被拉上来又抛上了天上。
这一夜,辛民又是没有合眼,先是给家里人写封信给爷爷报个喜,把这消息告诉他们,然后就是整理自己行李准备明天去报到。第气天,他匆匆忙忙地跑到邮局先把信发走,接着就直奔山东艺专。迈进校门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如笼中飞出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翱翔般的快乐,脚步如踩着风轮般那样轻盈而敏捷。由于他前天已经来过学校,这里他已经不陌生。进大门后,他手中拎着铺盖卷就直奔学校教务处。当时学校已经开学,同学们大都早已到校准备就绪,忽然见齐辛民就像如今进城打工的民工那样,打着铺盖卷进校园,引来一群同学投来异样的目光。他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激动,全不在乎别人看他的眼光也不看别人是什么摸样。进入大学校园的辛民,无论是从心情还是整个感觉上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就和所有同学一样,第二天都被安排到省图书馆那里去参加大炼钢铁,用实际行动为大跃进献礼。一群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还没有坐到课堂上,就去干拉矿石、砸矿石、烧焦碳等体力活儿, 日 夜奋战,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学校没有上一天的课。开始,同学们干劲冲天,热血沸腾,你追我赶,斗志昂扬,但是,这种兴奋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他们的热情便消失在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中。他记得夜里砸矿石,很多同学砸着、砸着锤子不动了,打起鼻奸来,图书馆有位女馆长,时不时地来监工,喊着:“快点干,炉里等着用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同学唱起了吕剧 《 李二嫂改嫁 》 中的一段“风里雨里去,谁管谁问 … … ”因为不分昼夜地干,食堂里 24 小时有热饭菜,路两旁、墙角里,到处可看到丢弃的馒头。作为从农村来的辛民看到这种浪费很是心疼。当然,令大家烦闷的还是上学不能上课、不能画画的苦恼。正当这些学生疲惫不堪难以忍受之时,学校又来通知,把他们调了回去安排新的任务。回到学校同学们才明白,原来为了配合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宣传,学生会组织美术班的同学积极行动起来,到农村去画壁画.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当时学校很重视,还专为此项活动拨了专款,买来绘画颜料和绘画工具。
在农村墙壁卜画宣传画的要求并不高,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再用平涂的色块来表现,采用的是漫画的夸张手法,内容都是表现在三面红旗光辉照耀下农村大丰收的景象,如玉米堆成了山,棉花堆 上了天,拖拉机满载着金黄的麦穗,人定胜天,农民兄弟乐开了花,以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万斤粮”之类的宣传画。尽管按照学校的精神所画的宣传内容与现实有相当大的距离,对于齐辛民来说,只要能画画就是最快乐的事情,更何况以他当时的绘画基础表现这些内容并不困难,完全可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他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不知疲倦地画了一幅又一幅,每画一幅壁画总是引来一大群围观群众发出阵阵喝彩声,他的绘画才能总算有了展示的机会,那种满足感使他丝毫没有苦与累的感觉。十多天下来,他仍然处在亢奋之中,好像还没有画够似的。在这次下乡宣传活动中,辛民既显示了他的绘画水平和能力,也表现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仅得到了校方的表扬还在同学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在山东艺专的学习应该是从第二学期开始的。由于他们这一届属师范性质,主要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师资,所以开设的课程除必要的文化课之外,音乐和美术专业课并未分开。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不论是美术专业还是音乐专业,都要进行音乐和美术方面的专业基础训练,而且学的面很宽很杂。
在辛民的记忆中,没有分班时的音乐教学使他学会了简谱、五线谱的识别,使他懂得了正确的练声、发声的方法,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种类和特色,甚至还不太熟练地掌握了键盘乐器的琴法。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伴随着他的生活,常常给他带来好的心情,听听音乐,哼哼小曲,驱散了寂寞、烦恼和优愁,让生活充满了阳光。无怪乎,有析人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辛民也在音乐中体会到,其音乐形象的塑造、高潮的处理、结构的起承转合以及旋律节奏的表达等和绘画规律有太多相通的地方,尤其是表现内心情感、讲求“畅神”“快心”的中国画,更需要这种音乐性。以我之见,这种音乐性是构成齐辛民以后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最典型的特征,那种色块和点线谱写的田园曲,那种富于旋律感的现代图式,那种笔墨所表现的节律以及画中所隐隐传出的“乐韵”,都与他通晓乐律的经历不无关系。
山东艺专师资专业的美术教育,开始不仅是音乐和美术不分开上课,而且也不管你是学油画还是学国画,都要进行素描训练,奉行的是前苏联“契斯卡柯夫教学法”,先画几何形体、静物,后画石膏像,再画真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一走进教室便会听到一片“嚓嚓”之声,一把被削得尖尖的中华铅笔,从 6H 到 6B 都有,一张画纸上要在无穷反复的细密排线 上涂满。老师的“注意三大面、五调子” , “注意空间、注意质感”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一切手段均为了达到“恢复普通人所见”的目的,反映了“逼真的就是美的”观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当时高等美术院校教学思想最突出的地方,不论哪个学校几乎都采用西法素描为造型基础课程,不过山东艺专给予学生画素描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作为师范教育,要求学生美术的知识面要更为宽广一些。课堂教学很快就转入色彩训练,教学内容既有三原色、色彩冷暖、色相、色调、色阶、对比色、环境色、色彩构成等色彩原理的教学,同时还要开设水彩、水粉、油画的课堂教学。不仅于此,按师范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课程还要增加。校方已明显地感到,音乐生和美术生合班上课的状况必须改变,否则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于是,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时,学校对班级做了大的调整,班里的音乐生和美术生开始分班学习,即在学习自愿的基础卜,偏爱美术和偏爱音乐的,分成了音美两个班。辛民被分在美术班。当时,学校还没有把国画和油画分开来学,也就是说美术班的学生既要接受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的传统教育,又要接受西方的水彩、水粉、油画表现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画的教育,学校还要为这个班增设版画、剪纸、图案、手工等基础教学。这样一来,根据多数同学的要求和建议,这么多的各类课程,其结果是哪一样也学不好学不精。校方又研究决定应该把油画和国画专业分开,更有利于教学和培养专业人才。至此,山东艺专分设了三个系,即音乐系、油画系、国画系。也就是说,从辛民进入大专一年级起,油画和国画才分开单独上几课,从这年开始,辛民在艺专的学习才真正得到了国画的专业训练.
辛民在回忆艺专三年的学习生活时,总是感慨万分地说,如果没有在艺专开始几年的音乐和美术多方面的基本功的综合训练,或许就没有今天的成就.虽然当时他对这样和那样的科目并不感兴趣,但他绝没有丝毫的懈怠,都尽力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业,力争各门课程都拿到优秀成绩、得到最高的学分才哭休。或许这是他内心不甘落后的倔强个性所致,或许是他爷爷的重托和厚望使他刻骨铭心,他永远记住爷爷常说的“艺不压身”的道理,不放过学习知识的任何机会,不管喜欢和不喜欢,他都认真对待,像一块干操的海绵,拼命地吮吸知识的乳汁。今天看来,当年他学习的那些东西都派卜了用场。比如,教山水画的关友声老师讲的“宁脏勿净”、“拖泥带水法”至今记忆犹新,时常应用于创作中,无形中成了他丰富的艺术给养。
课余的时间,辛民大多泡在阅览室和图书室,或读美术理论的文章,或了解美术界的信息,每逢读到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他都动动笔去临一临,学构图,学造型.学创作,加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可贵的是,他经常进行创作练习,觉得满意的作品就向报刊投稿。他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入学第气年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虽然只有两三元的稿费,在当时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数字。他发表在 《 大众 日 报 》 上的第一幅作品,是他人学山东艺专两年后创作的,画名叫 《 巧手比赛不相让 》 .看上去,是一群社员在比赛编席的场面,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其实,他内心要表现的是他亲爱的爷爷。画面正中那位埋头编席的老人,正是他心中永难磨灭的形象。这幅作品的发表,对他的鼓舞是极大的,他还高兴地寄一张报纸给他爷爷,告诉爷爷他的绘画已初步取得了成果,不仅在省报 L 刊登了,还拿到了稿费,你的孙子是有希望的。“缘情成象,传其心声”是这幅作品的感人之处。可见,这种源于生活的有感而发,从辛民一开始创作就成了他遵循的原则.
每逢星期天,城里的同学基本上都回家了,不回家的同学大多也上街去玩耍了.而辛民却从没有白白地浪费过,差不多每个星期天他都去张茆才先生家中请教,聆听张先生教诲。张茆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不仅善书法,精诗文,尤以大写意花鸟画在山东济南享有盛名。他是辛民在山东艺专同班同学刘曦林的中学美术老师。张先生艺术造诣颇深,却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一直在教育园地耕耘,以他的德艺双馨的人品画品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刘曦林对他的这位老师尊崇备至。深受其影响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美术理论家的刘曦林,早在山东艺专学习时就热衷于大写意花鸟画。辛民为人诚厚,也喜爱写意花鸟,共同的爱好使他们之间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在刘曦林的引见下,辛民才认识了他仰慕已久的张劳才老师。张先生对这位老实敦厚却不乏聪慧的学生也十分器重,一来二往,师生感情甚笃。
张先生朴实无华,美蕴于内,可谓人如其画,画如其人。他笔下的绘画题材相当广泛,鹅、鸭、鱼、鹰,梅、兰、竹、菊无所不能,作画讲究传统笔墨理法,用笔简括、果断、泼辣、准确、生动.可谓大刀阔斧,一挥而就,且有粗有细,有收有放,做到了形、神、意、趣四者皆备.在绘画中,他特别强调构图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幅画的优劣,“首先要看经营位置,二看造型,三看笔墨技巧”。他主张“画画贵在创造,要画自己的画,总学别人无疑自戴枷锁。”记得有一次,辛民见先生画好一幅墨虾后题诗日:“白石画虾虾有节,茆才画虾不要节;节节隔断胸中气,一笔完成是写意。”张先生不拘泥传统,不模拟名家,画出了自家面目。就这样,无数次耳闻目睹张先生论画作画,辛民得到了许多课堂和书本卜难以学到的东西,使他受益终身。
如果说,在接触张茆才先生之前,辛民对写意花鸟只是处于喜爱的感性阶段,那么,经过师从张先生四年多的耳提面命、教化点拨,已促成了辛民对中国花鸟画的终身选择。张先生的人格魅力、人生观和艺术观深深地感染着他,陶冶着他的胸次,使辛民忘情地吸饮着中国花鸟画笔墨技巧与笔墨表现的琼浆玉液,一点一滴地品味花鸟世界的美好境界。这对于涉世未深的绘画青年来说,这期间所积累的一切,为他后来事业的成功准备了最好的营养。或许这是命运的一种安排,又不能不说这也是辛民的一种机缘。
当时的山东艺专并非没有高师,在师资的配备 上具有相当的实力,聚集了一批艺术家和优秀教师。辛民的任课老师如于希宁、关友声、黑白龙、单应桂、陈凤玉、王启华、张鹤云、张彦青等已蜚声画坛,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可惜的是在强调政治挂帅的气候下,课堂上极少有花鸟画教学,这不能不是辛民心中的遗憾。然而辛民并不因为对花鸟画的偏爱而放松其他课程的学习,大凡学校设置的课程,他都认真对待,学得很好,不敢有半点马虎。但是,从内心而言,辛民更需要名师的指点和帮助来满足自己对花鸟画的渴求,他感激同学刘曦林的引见,使他获得张茹才先生的言传身教。假如辛民的艺术人生与张先生擦肩而过,或许他与花鸟画无缘走的是另一条路.
在辛民读大专一年级时,美术班的学生可以选修专业,分为油画班和国画班。也就在这一学期开学,辛民所在的国画班新来了一位女老师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她就是现在的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单应桂先生.当年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是著名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叶浅予先生的高足,年龄比当学生的辛民只大两岁,但她的名气已随着她的毕业创作 《 当代英雄 》 在多家报刊上的发表而飞遍全国。这幅水墨人物画表现的是山区“铁姑娘”挥舞大镐开山修水渠的场景,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因此,她的到来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爱戴是理所当然的。
单应桂是一位令同学们敬佩的画家和老师,她的睿智才华,她的亲切平和,她的青春焕发,很快拉近了她与学生们的即离,但她更多的是把自己所学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传播给学生,如同蜜蜂可以引路一样,不仅让她的学生得到中国画的技术和技能,更多的是对中国画精神的理解、继承、创造和发展。她强调临摹的必要性,她重视写生和笔墨与造型的兼容,她更注重以创作带动基础训练的学习方法。她把中央美院从“临幕 一一写生一一创 作”的教学体系结合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贯彻在她的教学中,为山东艺专国画班的教学注人了新鲜的活力。单应桂的教学给辛民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从这一学期始,辛民算是真正地得到中国画的专业训练。辛民当时非常重视临摹,按他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人国画班第一学期,他要临摹学校资料室所有令他感兴趣的历代大师
的优秀作品。从唐人张萱、周昉的《 虢国夫人游春图 》 《 簪花仕女图 》 到陈洪绶的 《 水浒叶子 》 、任伯年的写意人物,从宋人范宽、李唐的 《 雪景寒林图 》 《 万壑松风图 》 到黄公望、倪瓒的 《 富春山居图 》 《 雨后空林图 》 ,还有敦煌、永乐官壁画他都一一临过,但他下工夫最深的还是他钟爱的花鸟画。当他从宋人院体花鸟、赵佶 《 芙蓉锦鸡 》 、林良 《 山茶白羽图 》 、吕纪 《 残荷鹰鹭图 》 、华喦《山雀爱梅图 》 、恽寿平 《 锦石秋花 》 等工笔花鸟一一走过之后,最后还是注目在大写意花鸟画面前。他喜欢徐渭的恣肆,他迷恋八大的奇逸,他也痴迷于吴昌硕的老辣,他更醉心于齐白石的乡情,以至于他看到好的写意花鸟画就压抑不住心里的激动。他明白自己的艺术追求已经和大写意花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临李蝉的 《 土墙蝶花图 》 体会它的秀雅,他画郑板桥的 《 兰竹石图 》 感悟它诗、书、画的“三绝”.他在虚谷的作品中探求苍枯的笔墨,他在蒲华的作品中得到放笔直取的乐趣.潘天寿博大险绝的笔墨,李苦禅雄强豪放的画风,崔子范的童稚率真,于希宁的铁划银勾,都使辛民坪然心动.在大写意花鸟的临摹中,辛民品尝了无穷的乐趣,感受到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反复地研究了 上述画家的艺术个性和特征,反复地锤炼自己的笔墨,辛民的艺术在不断积累,他的笔墨功力在不断提高。毋庸置疑,辛民在艺术上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张茆才先生的心血,当然也少不了任课老师的精心培育,尤其是单应桂老师更是功不可没。
他记得张茆才先生说他是“中材”,努力就有成绩,不努力则一事无成。张先生还给他题写了“苦学”二字,他成了张先生的“苦学派”.他也记得与单应桂老师去祖来山写生时,在和水沟村的农民联欢的晚会 r .一起表演 《 白毛女 》 的情景。单老师演喜儿,辛民演杨白劳,在排演到杨白劳为喜儿梳头情节时,辛民把梳头的动作做了很多遍也不理想。最后单老师说:“舞台艺术也有他特定的艺术语言,你虽然手中没有拿梳子和红头绳,但你的意思要表达到。梳头的动作就是意,眼到手到还不够还要心到,只有表达得恰如其分,你的意就表达到了,台下的观众就看明白了,这就是舞台艺术语言。这就是动作表达的意境传达给观众。”由表演艺术的传达,联想到绘画艺术的传达,从单老师的身上辛民学到了很多为人为师的道理。
当时的山东艺专,著名花鸟画大家于希宁先生担任校领导,由他主政的国画系强调了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中国画的造型是笔线造型,强调注重修养、注重文思、注重生活体验的教学理念,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他至今仍可记忆犹新地报出大学时开设的课程。就国画班而言,学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基础理论和艺术实践三部分.基本训练的主课包括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临摹和写生,遵循先工笔后写意的原则.副课包括书法、篆刻。基础理论课包括美术史论、古典文学、诗词题跋、解剖透视。艺术实践课包括创作肖像画、独幅画、风俗画,还有生活速写。
关友声老师卜课时朗朗卜口的诗韵,如今的辛民还能随口吟出。大学两年是辛民收获最大的两年,在单应桂等老师的严格培训下,不仅得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基础训练,也注意了西方素描、写生等造型训练,两年下来,辛民用比常人多付出百倍的艰辛,争取在艺术.卜成为强者。这位来自农村靠爷爷和爹爹编席卖席供他在省城读书的苦孩子,终于学有所成,被锤炼成修养全面的优秀毕业生。齐辛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齐辛民工作室导师
Copyright © 2006-2020 http://web.baozhent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宝珍堂一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QQ:11398917
咨询信箱:baozhentangart@163.com 京ICP备14046233号-2
微信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