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陈凤玉同志是1960年的秋天。陈凤玉大病出愈,用一条长围巾裹着那消瘦的面容,带着关外的仆仆风尘,伫立在“满地黄花堆积。而今有谁堪摘”的秋风之中。喜欢品头论足的同志们悄悄地议论开来:“是个李清照式的人物吧。”这便是大家对陈老师的第一印象。
那时候,山东艺专刚刚成立,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教师们汇聚到济南,忙碌中夹裹着欢乐。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来到这里工作的她颇不寂寞,因为这里有她的校友和伴侣。她生于1934年,18岁考入鲁迅美院附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进入美院国画系。在这所美术殿堂里,渡过了七年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在老师的眼里,她是才华横溢的优等生;在同学的眼里,她是活泼美丽的幸运儿。她爱唱歌、爱跳舞、爱溜冰,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毕业后,她到山东艺专作教。那时,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作为老师,陈凤玉对待教学、对待学生却充满爱心。她在国画专业担任工笔人物课,她娴熟的技巧和不断引导学生革新创造的精神,使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活跃的气氛。
除了教学,她的创作活动也十分活跃。作为女同志,她下乡体验生活和教学学习的时间一点也不比男同志少,那争先恐后的情景恐怕今日一代的青年人是难以理解的。这一时期陈凤玉创作了许多以半工半写的方式完成的肖像作品。画中的人物总是那么美,她以细腻滋润的色彩烘染人物的肤色,用自由奔放的线条勾画衣纹,舒展自如,疏密有致。除了在教学中,陈凤玉一如既往地坚持给学生以严格的训练外,更好地寄情于笔墨的恣意放纵,抒发心中的感情。她的意笔人物更趋情意交融。人们最熟知的是她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关于这幅画的立意,陈凤玉自己有个叙述:“我画《春江花月夜》的目的就是用自己心象的反映来赞美人生,净化心灵。我取舞蹈动作,以少女美形象象征青春、希望和未来,尽管青春难以久驻,但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充满希望的时光。我借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为画题,是因为这首古诗充满着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同时也因为它与我的内在心神合拍它可以深化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情思。”假如我们和张若虚的原诗、和民族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一起来欣赏,读着诗,看着画,听着曲子,也许我们可以体味到:画家追求得更多的是音乐的意蕴,而有意地排斥着诗作中的伤感成分。对于一位有了30多年坎坷经历的画家来说,能够有这样的豁达和平静,我以为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在此以后,她的意笔愈加放纵,尤其以金鱼为母题的许多大写意作品,似乎作者只是在那里用线条跟踪那游动的影子,纵情勾勒,忽上乎下,全然不顾祖宗教诲的笔法墨法了;人体也是她大写意的母题,似乎她对模特儿身上肌肉的板块更感神往,于是索性用大排刷在宣纸上放笔横扫起来。点燃之间,力和神的韵律跃然而出,这自然不能不归功于她青年时代七年学院生涯的功底,同时也是她揣摩敦煌北魏早期壁画用笔用色的心得。
她在油画中追求的,同她在国画中追求的东西一样,是一种美好神韵的再现。她费力地自己做内框,绷画布,自己打底子,然后在上面放笔直取。一个国画家涉猎油画,那第一位的愉悦就是色彩的自由,她没有滥用这自由,而以敏锐的、艺术家的眼光来把握一种单纯而又强烈的对比、红色底子上的绿衣人、绿色底子上的红花儿。由于有着深厚的造型基本功,这国画家笔下的油画竟如此成熟,如此完美,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没有一个因此而认为她是一位油画家,她任然很快乐,因为她在这样的探索中找到了一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所追求的那种美好和单纯。
如今,陈凤玉已经步入了金秋季节。可那股创造和革新的劲头,依然时时在她笔端放射出熠熠光辉,用她辛勤创作的成果,充实自己也充实人生。就收获而言,可称得上硕果累累、仓廪富足的了。但是就她作为艺术家那种可贵的内心世界,却任然同六十年代一样,充满着艺术激情的冲动。
现在,她是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省政协书画之友社成员、北京新华书画院特邀院外画师、山东画院特级画师,还担任山东少数民族书画协会理事、山东省妇女书画协会副会长等职。许多作品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展出。1993年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中选入她十六幅国画、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年鉴》、《山东美术大辞典》等辞书中均载有她的名字。回顾这一切,她常常用一种崇高ideas使命感来鞭策自己,希翼着在艺术的道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做到不断地“总结过去,确认现在,把握未来。”
朱铭
Copyright © 2006-2020 http://web.baozhent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宝珍堂一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QQ:11398917
咨询信箱:baozhentangart@163.com 京ICP备14046233号-2
微信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