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是:YYYY年MM月DD日 H:mm:ss
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点此返回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江扬艺术中心
首页
艺术简介
作品
艺术资讯
留言
精神的盛开之花—— 论王江扬其人其画
来源:
艺术家提供
|
作者:
陈孝信
|
发布时间:
2015-10-16
|
467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一类题材的作品居多,约有二十多幅,为重点中的重点,其中《泰川牛》(1981年)、《上广元》(1982年)、《余光》(1983年)《老林口》(1983年)《交粮》(1984年创作初稿,1999年又在初稿基础上创作了几乎是同样构图的作品)、《农忙时节组画》(《耕月》、《打秧》、《大锅饭》、《昼夜》、《抢收》、《风谷》等十幅,1987年至1995年)、《落日》(1990年)、《开山》(2003年)等作品,可以被认为是这一类代表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情真挚的也正是这批作品。或许有人会将这些作品与“伤痕美术”进行类比,但是,就其批判性意义而言,它们较“伤痕美术”更明显,也更深刻,态度上也更执着(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近二十个年头,而“伤痕美术”的存在可以说是昙花一现)。所以,它们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已超越了“伤痕美术”,比“伤痕美术”更能揭示出广大农民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在创作方法上,这批作品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层面,在整个当代艺术史上几乎就是填补空白,但却至今未引起主流层面和史家们的真正重视。例如《交粮》这幅作品描绘了在初露的曙光中、崎岖的山路上走来了“一字长蛇阵”似的交粮农民,男女老少,个个都背扛着沉重的粮食,低着头,弯着腰,有拄着棍棒的,也有光着脚板的,他们艰难地跋涉着……表情几乎是麻木的,个个沉默无语。《交粮》或可理解为一幅象征主义作品。“粮食”如同命运,正是命运驱使着他们必须这样负重前行,而且不知何时是尽头?何处有幸福人生?那背景中的曙色,仿佛就是一种虚幻的幸福许愿!又如《农忙时节组画之三——打秧》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夜色已深的月夜里,仍在奋力地打秧(赶着季节插秧)的一位壮年农民的背影,他的姿势和精、气、神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尊古希腊的雕刻作品——《掷铁饼者》,区别在于一个是正面弯腰,一个是背影。这幅作品同样可以理解为象征主义的。黑夜的背景,象征着命运的一种不可抗拒作用;而奋力一搏的动作则体现着一种悲剧英雄的精神力量;那摄人心魄、闪烁不停的光束,则犹如不屈的灵魂在申诉!再如《农忙时节组画之六——昼夜》和《农忙时节组画之八——凤谷》描绘的都是母子题材,细节相对具体,构图也相对饱满,描绘的重点都落在了母亲——妇女身上。她们比男性农民更多了一种责任——哺育下一代,为此她们显得比男性更疲惫,也更不堪重负!命运却同样驱使着她们必须如此,不能有任何怨恨。更为催人泪下的是《落日》。这幅作品是根据一个生活原型创作的:“……一个为了生存,养了四头猪的孤老太婆。”(画家自述)画面采取仰视的视角有意地抬高了这位瘦骨嶙峋的老妇佝偻的身躯,她弯着腰,低着那白发苍苍的头脸,肩上担着两桶水,双腿勉力地支撑着不堪重负的身躯,正颤巍巍地耸立在落日惨淡的余晖里,令人不胜同情。前景则被描绘成暗黑色,老妇单薄的衣着也是青色,这些被有意夸张或设置的黑色更加强了画面令人窒息的氛围。这幅画或许会让有些读者回忆起罗中立曾画过的一幅同样是白发苍苍老妇的作品。但悲剧性效果和批判性意义却未必能胜过这幅《落日》。究其原因,最主要一条是除了富于同情心的态度(这是王、罗相同之处)之外,还应具备一种批判性的立场(这也正是王江扬的深刻之处);其次一条是主观化的视角与艺术处理,例如氛围的营造,细节的夸张等。王江扬的上述作品,都强调了一种批判性,所以更能触及隐藏在现象深处的本质。这些作品为中国农民题材的创作贡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1
2
3
4
5
…
6
>
查看全文 »
上一篇:
情感艺术与艺术情感
下一篇:
王江扬油画艺术的现实......
王江扬
世界华人华侨华商联合总会北京书画院院长
手机扫码进入微网站
百家争鸣
、
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