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 年辛民由山东艺专毕业,那个时期就业不用担忧,全由国家分配,毕业生只有绝对服从的一条路。辛民的同学如刘曦林、王广才等都分配到了边远的新疆、青海等省,一干就是几十年.辛民是幸运的,按照国家大学生返回原籍就地分配的政策,他自自然然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安排到临淄区文化馆工作。辛民的月工资为 36 元,这是他平生首次拿到自己劳动换来的薪水。这些年来靠祖父、父亲的血汗钱供养自己到大学毕业,总算盼到了出头的这一天。
辛民手里紧紧地摸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工资,他前思后想,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他说他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那种心境。辛民只留下了 6 元钱的生活费用,当天就带上工资回到了家中,带着喜悦的心情向父亲述说了自己发了工资的喜讯。父亲感到这么多年来的付出和养育没有白费,总算得到了儿子的回报,心里当然为此高兴。辛民将 30 元钱分成了三份:一份给了父亲,一份给了妻子,一份给了姑姑.自从有了工资后,辛民每次回家或外地出差回来,都要给父亲买点吃的、用的,辛民的孝心在村里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他并不富裕,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养家,但他从没有让老人家不高兴或生过气,全家人过着平淡和睦的日子。在村里,辛民的孝道成了长辈教育孩子的典范。齐辛民到了文化馆,他已经从一名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名光荣的劳动者,工作在文化的最基层。由于他是业务骨干,不但有充足的时间画画,还有拿着生活补贴到省里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和创作班的机会,不仅在绘画实践中得到提高,还有时间去学校看望老师,同时可以拿着画请老师点评。还有一样就是有机会骑着自行车和同事一起下乡,去乡下写生和体验生活。1964年,辛民有两件美术作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展。一件是他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 看新磨 》 ,另一件是他与焦岩峰合作的年画作品 《 洪水到来之前 》 。这两幅作品记下了辛民在艺术创作里探索的最初痕迹,显示了他对中国画创作的良好的感觉力和理解力,技巧显得娴熟、得心应手,也为他赢得了声誉。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最有权威和学术性的国家级美展,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展览。历届美展都受到各省、市级文化部门及美术家协会的高度重视,视本地区人选全国美展作品的多少为业绩,作为核定美协工作成绩优劣的标准之一。美术家们也视自己作品能人选全国美展为荣耀,几乎无一不集中全力地去冥思苦想作品表现的主题、表现的方法,并使出浑身解数,力求画出高质量的具有独特学术面貌的作品人选全国美展。
这一年,齐辛民和许多美术家一样,在积极准备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的作品。 《 看新磨 》是一幅中国写意人物画,灵感来自生活,是辛民亲眼目睹生产队磨房的变化,经过写生的提炼和概括创作出的作品,表现的是歌颂新农村新气象的现实题材。他的精彩之处,不是正面来表现那种敲锣打鼓买新磨的那种热烈场景,而是体现王朝闻先生主张的那种侧面表现的巧妙构思。画面主体是刻画了两个背面的农村儿童 -- 姐弟俩在窗外愉愉观看生产队新到的电动磨工作的情景。不仅主题鲜明、构思独特、内含丰富,且具有较高的笔墨技巧。无怪乎,在于希宁 80 岁的生日聚会上,这位山东艺专的老领导、著名花鸟画大师不无感慨地对身边的几个学生说:“齐辛民在创作他的 《看新解》时,笔墨就已用得非常好,而你们在那个时候还不怎么会用笔.”可见,辛民当时的笔墨功力已非同一般。尤其是那脚踩旧石磨、弟弟抓姐姐衣服争着看新磨以及电线杆等的细节描写,那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都显示出辛民的智慧与才能。《 洪水到来之前 》是一幅两人合作的作品.画面是正面表现军民一心、修筑堤坝、抗洪防灾的生龙活虎的场面。辛民吸收了传统山东潍坊年画的优长,单线平涂、空白背景,着力于大场面人物的动态、动势刻画,人物生动、色彩雅艳、形式感很强,极富生活气息。
这时,齐辛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竟然有两幅作品人选了全国美展,在县里、省里引起的反响真是非同小可。后来,这两幅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在全国多家报刊卜发表,还出版了单幅画发行全国,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这幅国画《 看新磨 》的作品,受到了于希宁老先生的高度评价.村里来了新磨了,是电动的机器的新磨,齐辛民通过两个小孩子站在老石磨上,踮起脚透过窗口看屋里新磨的镜头,描述对新磨这一新事物的好奇场景。于希宁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看齐辛民这个脑子,他画《看新磨》是从什么角度来画?他的构思是多么巧妙?还有他的用笔用墨,你们还不知道怎么用毛笔的时候,你们看看齐辛民那幅 《 看新磨 》 作品的笔墨,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
当时王朝闻先生主张的侧面表现艺术与巧妙构思,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齐辛民 《 看新磨 》 为代表的一系列的人物创作与年画作品里,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出了齐辛民爱动脑子思考、琢磨的好习惯以及善于想象的高于常人的艺术潜力与聪慧。
可惜的是,正当齐辛民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开头,接下来可以放手大干,争取更大的成绩的时候,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自1966年始,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不得不终止了绘画创作,身不由己地陷人到这场运动中去。开始是发动群众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后来是群众斗群众,临淄县的文艺界成立了“革命文艺造反派”,县里唯一大学毕业的艺术人才齐辛民,莫名其妙地被推举为造反派的领导人之一,当时叫做“司令”。辛民说他到今天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要他担任造反派头头。几经反复,他是糊里糊涂地在两派的反复中遭受折磨,胸前挂牌子挨批斗,游街示众受管制.当他意识到这场运动的苗头越来越不对,眼看不单是把自己卷了进来,还要危机到全家。孝顺的辛民唯恐被抄家,吓坏父亲与家人,于是愉愉地把疑是封资修罪名的东西统统都烧毁灭迹,其中有老师送给辛民的书画,也有自己在济南读书时省吃俭用买来的很有价值的文物与珍品,可为了确保家人的安全与安宁,再值钱的东西和藏品,辛民也都看成了次要的东西,只能把它毁于一旦。
史无前例的“文革”,多少艺术珍品遭到毁灭,多少人惨遭陷害丢了性命,多少人全家跟着遭殃,回想那个年代别说人权、自由,就是说话也不敢随便说。在那令人痛心的年代,有多少人浪费了十年的生命,荒废了十年的事业。
辛民正年富力强,正处于创作精力旺盛、专业日渐上进的阶段,却白白地流逝了十年的宝贵光阴。现在的辛民经常说起在那个年代自己头脑怎么会那么简单、不清醒,昏头昏脑好像进了迷魂阵,冲冲杀杀当了十年的傻子,误了十年专业。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画毛主席像。在乡下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面大墙,大墙前面是台子,用来做演出和宣传用的,而大墙正面,必须画毛主席像。那时画领袖像的方法主要是油画,这就逼迫齐辛民对油画的表现方法有所研究。
画得多了,辛民也熟练地掌握了油画技巧,锻炼了他的色彩表现力和造型能力。辛民说在那个时候也曾经画过一些黑白宣传画、速写、组画、剪纸等作品往报社投稿,只是作品发表了不能署自己的名字,要以临淄区美术创作组名义署集体名。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切都是为公家、集体,不能突出个人.不论水平高低都不允许叫做“画家”,而是一律称之为“美术工作者”。直到“文革”后,慢慢恢复了高考和作品稿酬制度,才渐渐有了“画家”的称谓。
1970 年,在文化馆领导的开导下,辛民写了人党申请书。没过多久,这位受大家拥戴的馆长莫名其妙地调走了,又在本单位提拔了一位新馆长。到了上级把批准人党人员文件下达时,三名申请入党人员批了两名,只有辛民没有批准,为此事辛民非常不满意。因为在这之前谁都知道三个名额中第一个批的就该是他齐辛民,这个结果馆里谁都明白是个别人妒贤嫉能对辛民报复的结果。于是,在事后辛民找到了馆里领导说:“把我的申请书还给我,在这个单位我不够条件加入共产党,我不入了!我明白我不会有希望.等我啥时候离开这个单位再申请加入。”后来,馆里的领导把辛民的话加以篡改、编造,改变了性质给宣扬了出去。辛民知道后并不理睬,任他捏造去吧!听者会明白,是个有头脑的人就不会说出那样的话,更何况自己的人品群众都知道,没有人相信这样的谣言。
1974 年,文化局的领导找辛民谈话,说要准备提拔他当副馆长,辛民当即婉言谢绝了。辛民除热爱艺术别无他求,由衷地喜爱画画几乎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所以,他除了画画再没有别的才能,特别是没有当领导的才能。辛民常说:“要当领导就要全心全意为大家做事为大家服务,不然就不要占着这个位子,干啥就把啥干好,要不就别干。画画的就要把画画好,别再想别的门路。”
1976 年,辛民被抽调到烟台市参加全省剪纸学习班,他创作了剪纸《 没辜负贫下中农的期望 》作品,入选了“全国版画剪纸展览”。
1977 年,他又被抽调到省美术馆参加全省年画创作班,创作了《 孔雀牡丹 》和《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与他人合作)两幅年画作品,后由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选送到加拿大、意大利展出。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年画 《松柏万年青》 ,不仅人编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 山东民间年画集 》 ,还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单幅年画,发行全国。
1980 年,“山东民间年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齐辛民有三幅作品参加展出。除了《 花开代代红 》《 孔雀牡丹 》外,还有一幅《春风又绿黄河岸 》,是由他构思并设计草图,其他几位画家参与绘制的。在京展出期间,著名画家吴冠中来看画展,在《 春风又绿黄河岸 》画前停下来,对陪同在侧的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吕学勤说:“能否转告作者,我想用我的画换他这幅画。”大画家慧眼识珠。这幅画在国内国外均受到赞誉,对外展出归来,即被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收藏。齐辛民仰慕吴冠中的人品、画品久矣,自然渴望相识,如果依样再画一幅送去,很容易办到,可思来想去,他没有这么办。他对吕学勤说:“我毕竟只是作者之一,怎敢贪大伙之功为己有?”他至今也无缘与昊冠中相识。最遗憾的是这幅《 春风又绿黄河岸 》作品展览结束后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收藏没有退稿,而没能留下一张照片。
随后,辛民被推举为山东省文联委员、临淄区政协常委.淄博市文化局还在淄博市展览馆举办了齐辛民与徐金堤、张鸿儒、牛析桂的四人国画作品展.国画大师刘海粟在淄博做客时,看到齐辛民的画,连声称赞“画得好,大胆,有气魄”。
1986 年,辛民决定调到淄博书画院去,圆他多年来想当一名专业画家的夙愿。临淄区的领导不愿意放走这个人才,做了不少挽留的工作。为了留住辛民,还要提拔他做临淄区政协副主席,给他单独一套办公室,不做政务,专从事研究书画。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位子,理应感谢区里领导的关怀,但是,辛民考虑再三,依然决定放弃一切与自己追求绘画无关的光环和地位,离开了他工作二十多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他怀着对故乡临淄的恋恋不舍之情,到了淄博书画院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也是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书画的关键转折点。如果不是为了他心爱的书画艺术,其实他也不会轻易离开临淄.当时还有齐鲁石化工会、淄博日报社、泰安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都曾经主动提出邀请辛民到他们单位工作,给予优惠的待遇,解决住房及家属转非农业户口等问题。尤其是齐鲁石化公司是最早用上暖气的企业厂家,辛民的父亲一到冬天就会犯痨病,要是住到有暖气的房子里,该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 辛民还是从文化的环境对他的艺术发展是否有利方面考虑,决定去淄博书画院,谢绝了各方的邀请。
在这个阶段,辛民的心情和自己的艺术就像面对着广阔无边的草原一样,他为了书法与绘画一起发挥,为了自己笔墨发挥得更加自由与熟练,他画的最多的是竹子题材,而最擅长画的小鹿,也就是梅花鹿,在当地颇有名气。电视台欲以“鹿王”为题,为他拍一部专题片,他谢绝了。近些年,由于名利的驱使,不时有人自封或被炒作“猫王”、“竹圣”、“牡丹大师”之类,故弄玄虚、自欺欺人,辛民很是反感。他不相信弄墨几年就“一鸣惊人”的天方夜谭,他相信老老实实做人作画的道理。
自调人淄博书画院后,作为淄博画院的专业画家,可以在专业的环境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了,他深感幸福。可随着书画藏品的升值,画廊群起,知名画家炙手可热。物欲横流,齐辛民没有被淹没。面对名利。面对金钱,他像从前面对贫困一样从容不迫,我行我素,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果老想着卖画卖画,下笔势必要去迎合去讨巧,用不了多久就会失去自我.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是很短促的,年已近的的辛民懂得什么叫珍惜,他不停地画画,不停地用他的思维去运笔、去泼洒,一幅幅心灵之作流淌出来,不断地在全国发表、展出,并多次被国家和省级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收藏,有的还被文化部选送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展出。
自1987年起,每年一届的“全国当代花鸟画邀请展”至今已举办了14届。自第三届开始,齐辛民不但有作品参展并入选画集,也都是以艺术顾问与评审委员的身份参加。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后,他成为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两院高级画师,他被选为淄博市美协副主席。在1988 年,齐辛民第一本技法专著《 怎样画麻雀 》一书,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自此,在齐辛民的艺术道路上,掀开了具有学术性的一页。紧接着在1991 年,齐辛民个人专辑《齐辛民面集》也相应在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年和1994年他两次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同时上上下下的媒体都在介绍和报道齐辛民的人和画。这无疑也招来了祸端。有句谚语说得好:“树大招风。”齐辛民在艺术上取得了一个一个成绩后,一方面是政府表彰和媒体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个别小人的嫉妒与暗算。事隔多年自己才明白失去的机会,近乎是被人剥夺了荣誉。然而,只要能安心画丽的辛民对这一切都不会放在心中而能坦然面对。他的内心是透明的,荣誉是什么?是人格打造出来的,不是戴在头仁的桂冠。当一个人面对名与利而不择手段的时候.失去的不仅仅是平静心态而是健康的体魄甚至会危及生命。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什么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呢?有什么比心中获得永远的安宁更为有意义呢?有了这些,辛民在名利面前虽然失去很多,但他更收获了心灵纯净而达到艺术的精微与博大胸怀。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是从童年的梦幻和憧憬中走过来的,但由于社会环境的教育,一个成年人距离童年那份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越来越远了。于是,那悠长的《 三字经 》的吟唱声,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也便失去了一份朴素的情感,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真、善、美,如果在自己艺术作品里不能得到体现,而从中失去了那份来自对朴素和真诚的呼唤,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艺术感染力呢?情感审美是东方文化最朴素的审美理念,是意识形态的高层次追求,更是中国绘画文化内涵和所要表达的精神意蕴。
辛民他不但没有忘记他的家乡,他的童年,相反地,他在人生的历练中却一步一步地加深着对童年的认识和对人生对生命真谛的领悟。这在他的第一本画集里面的作品中都一一得到体现。
辛民的脾气好,平易随和,脸上总是挂着安然恬淡的微笑。人生在世,不如意总是有的,不管遇到什么事,他能承受亦能排解,从不往心里去。他说:“搞艺术,特别需要静与净。静,平静如潭的心态;净,纯净无瑕的心灵。否则,心里装满了事情,乱糟糟的,怎么可能进人画境?怎么可能画出沉稳井然的画来?”他一直牢记着张茆才先生书赚给他的对联,“胸无得失心常泰,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珍藏着,他体悟着,他明白了:最高尚的艺术是从形迹上学不到的,因为它是从艺术家人格修养的泉源中涓涓流出来的。
在辛民的第一个画展学术研讨会上,淄博市美协主席唐秀玲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和齐辛民老师已同事二十多年,从八十年代我们就开始在一个单位,应该说我目睹了齐老师的成长,齐老师目睹了我的成长。我在齐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齐老师这个人一直是踏踏实实,从来不张扬。如果用四个字来评论齐老师,我觉得头两个字是‘人好’,第二个字就是‘画好’.我们在一起交流时,齐老师说他的成长过程是一步一个台阶慢慢走上去的,没有那种飞跃式的一炮走红。齐老师在我们淄博口碑非常好,就算是非常挑剔的人,他想从齐老师身上挑个毛病都好像不太容易。在我们那里不管老的少的还是领导百姓,都非常尊重他。有一年,报纸上登了一则母女的消息,报道有个 105 岁老人是靠着没有丝毫收人的 86 岁高龄的女儿养活,无依无靠,凭拣破蔬菜叶生活。齐老师看到这个报道后,就和他的夫人买了花生油、大米,还有鲜奶、奶粉、方便面等,按照报纸上的地址找到两位老人,并且留下钱。还有我们市里有一个画家叫耿家勇,患眼疾而中年双目失明,齐老师前几年就和我说他生活很不容易,咱们抽空看看他。然后我们就去看望那位画家.当走进那个画家的家里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家徒四壁,家里全部家当就是那台小黑白电视。即使这样眼睛瞎了还在搞艺术,真令人感动。在今天这个社会里,这样的环境中,其他人都在忙自己的事,但是齐老师能够想到他,能够帮助他,可见齐老师的人品。后来齐老师去了北京,我因为齐老师有这个嘱托,所以每年八月十五、春节,我都代表齐老师去给他送一点东西看望一下。齐老师的这种好心肠,我觉得画画能走到这么一个高的境界和人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总要和学生说:要讲究人品和画品,要想当一个好的画家首先要人品好。因为例子就在这里,我亲眼看到齐老师办了非常多的善事,办了非常多的好事。我想齐老师的画品这么高和他的人品是非常吻合的。最后把一句最普通的话送给齐老师也送给在座的各位:好人一生平安!”
辛民真是个好人,只要看电视或看报纸,看到有关或困难或灾情的报道,陪着流泪是常有的事。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在临淄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村老汉,捡到一个女婴,十多年相依为命。现在老汉八十多岁子,孩子已经 上学,生活很困难。于是辛民就打通了电话和电视台取得联系要到了他们的地址,要我用化名给老汉寄钱多次。当时台长刘敬明得知此事后,要给他搞一个什么报道,被辛民拒绝。辛民对平常身边的朋友也是如此,有个朋友妻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重伤,辛民在和我单独去他们家里看望并送去钱的同时,还向画院院长曾先国建议,号召画家们给予集资募捐,救助其困难。辛民常说,关心一个人所给予的财物是暂时的,但对于被关心的人来说,你所给予的心中的温暖和精神卜的支持是永恒和无尽的,甚至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关心他人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莫大的支持和温暖。
常言道,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我经常的在心底为我的先生祝福。他幼年丧母,中年丧父又丧妻,晚年丧子(女儿在他 69 岁那年和他妻子一样的病过早地离开人世),小儿子也是与母亲和姐姐同样的病, 8年后,仅仅37岁也离开了我们.面对生活上经历了如此磨难的辛民,现在他身边的我,还有比看着他健康、快乐、幸福,从容地画画,从事他的创作。他的艺术更欣慰吗!而在这个时候,我也在心中暗想:老天对我和辛民也不薄,在辛民今后的生活中有秋萍相伴相随,相依为命,这也是上天的恩赐。
直到此时,我仿佛才真正明白了“同病相怜”的含义。
或许是苍天有眼,或许是命中注定,在下面的章节里,我应该谈谈我与辛民的一段姻缘。
齐辛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齐辛民工作室导师
Copyright © 2006-2020 http://web.baozhent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宝珍堂一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咨询QQ:11398917
咨询信箱:baozhentangart@163.com 京ICP备14046233号-2
微信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