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安全问题

注册 忘记密码?
   

  • 最新动态:中国文联党组通知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艺术问政之两会观察】言恭达政协提案: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之根
来源:本网站 | 作者:momo | 发布时间: 2015-03-05 | 3223 次浏览 | 分享到:

               
城镇化进程中消逝的传统文化

  2月2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报道了山西一座因为300万吨煤而被强拆的明清古村落,随之,河南新郑为建保税区拆除600年古村落也见诸报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传统村落以每天约1.6个的惊人速度消亡。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像这样“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留住传统文化成为文保界热议的话题。在本届政协会议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言恭达提出了《关于新型城镇化应留住传统文化根的建议》的提案。

  言恭达指出,“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西化严重,割断历史;千村一面,特点消失;改造不当,破坏文化;缺乏内涵,难以传承。

  在调研中,言恭达发现,很多地方的建筑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抛弃了中国元素,中国的农民住在欧式小楼或高楼里,导致有的地方农民认为欧式就是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被冷漠。此外,许多镇村在改造中,往往长得一模一样,楼房样式、建筑色彩、房前屋后、公共照明灯具、亭台廊榭、道路铺装等等全部一模一样,原有村镇个性化的空间布局、个性化的建筑风格荡然无存。

  而在古村落方面,许多改造后的村落,不注意保护树木、池塘、井渠、古村道、古建筑等乡村传统文化要素,只改造外面。如一个很有历史沧桑感的古村落,将百年古银杏周边的低洼地全部填高60公分,并修建了一个花岗岩材质的树池,让一个原本富有地形变化、朴素自然的乡野空间,变成了一个简陋、没有特色、过于城市化的小公园,乡野情趣全无;还将街面重新出新,所有房屋外面被粉刷一新,里面却依然破旧,崭新的白墙、黑瓦,使得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大呼上当,同时居住在里面的人们生活也没得到很好改善。

  “从保留下来的古村镇、古建筑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科书,每一处空间布局,每一个建筑构件,除了实用功能外,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都能给人以启迪。而现在的许多小区,众多建筑,除了实用功能外,很难从中读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言恭达说:“这些文化遗产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反思今天各地城镇化中的建筑,有多少能成为明天令人自豪的文化遗产呢?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应是当地的“根”和“魂”,如果这个根在我们手中断掉,我们的文化自信就失去了基础。”

  建议:重拾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为了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为了创造出更多的能留给明天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历史文脉代代相传,言恭达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1、 重视规划中的文化含量。各地在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时应有文化部门参加,应多听取当地文化学者、居民代表的意见。应要求所做出的规划在整体布局、建筑形态、道路、绿化、河道等多方面都能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点,避免千城、千镇、千村一面。规划中应增加对空间形态的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要求。

  2、 重视对具体小区和建筑设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指导。为了让新建小区和建筑在空间形态上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应明确要求文化部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建小区、楼盘设计时提出符合当地文化方面的要求;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已建成小区,可以选择公共建筑部分进行改造,使之空间形态能体现出当地传统文化韵味,并加以解读,让它们和传统的古建筑一样会讲故事、讲当地传统文化故事,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3、 重视地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地名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却陈述着城市历史,折射出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虽然一些老建筑和街区被拆除、老河道被填埋、老道路被改道,但一些蕴藏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老地方还是应该永远被记住,而不是被遗忘。因为它们记载着历史文化,陈述着历史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可以说,地名的消失无形中会切断城市历史的脉络。应明确要求地名、路名、小区名称用原先的名称或已消失的村庄名。承载当地居民历史记忆的大树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移至新建小区并挂牌说明,让大树和地名留住历史。

  4、 重视对宗祠的创新利用。宗祠在中国的村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的宗祠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建筑形式上,宗祠建筑也是建造等级、建造水平最高的。浙江已经出现了把宗祠改建成农村文化中心,各地可以借鉴。

  5、 重视传统文化在生态系统的设计作用。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可谓是千姿百态。弯弯曲曲的水系,高高低低的碎石路,乌龟放在下水道里养,村头种上大树,都是蕴含着生态智慧。有的村庄“明湾石板街、雨后绣花鞋”,小路两侧的排水沟,伴着中间的青石隆起曲折向前,非常精美,也非常实用。应将前人的生态智慧应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时在道路、河道改造中应明确提出生态方面的要求。

  6、 重视对乡村濒危景观的信息化推进。由于城乡一体化更多是对乡村空间的挤压和侵入,现有的乡村景观生存已岌岌可危。应加快对乡村景观的梳理、鉴别和统计,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对历史景观进行关注。鉴于古村内的古建筑大都属于村民所有,他们一般无力按照古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维修,多数古建筑破损严重,有的已发生局部坍塌,一些木构建筑及其精美的绘画已经严重损坏,因此应尽快做档案、建数据库,做影像资料,并根据濒危景观的生存环境,划定文化红线,以确保乡村景观的保护得以落实。

  7、 重视园林景观的营造创新。应引导设计部门在建筑布局中引入中国传统园林要素,让古老的园林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焕发活力,让绿更浓、景更美、底蕴更深厚、城市更温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合作出版刊物


§友情链接§
中国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