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此时我便在想:如果一个艺术家达到这个境地是何等胸怀?先生齐辛民创作的《天可蓝否》、《和谐之境》、《威振山林》、《天上来客》等等一大批作品,深深感染着我。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讲究外师造化。我在创作了一批“点、线、面”与“横线”“纵线”以“梅花”这个符号传达一种心音的同时,其实就是把所谓的“梅花”作为表达意象的一个符号来释放,而这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像?是一个虚虚实实的梦幻?还是轻松自由的洒脱?是,又不是,却真真切切的舞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沉醉使人痴迷,画者动情观者动心。经历了这个创作过程我的内心有了这样一个模糊中又清晰可见的想法,也可以说是思路:“心影绘画”或是“心音画语。”这个思路从脑海跳出后,我便无法抗拒它的诱惑,我有时候开始怀疑那些太过具象的画面,那种真实的感觉不爽不透气,让人觉得找不到美感,就象看着精美饭菜却没有口味一般。有一次看到了大家在看的一幅柿子的作品,那柿子、那树干、那枝条,我想画这柿子作品的画家恐怕还没有明白要表现什么,不然不会画成这个样。忽然间我有了一种表现的冲动,在画案上铺上一张纸画了一幅横式的《事事如意》图,当时画的时候在宋庄艺术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便对齐老先生说:“看我画这柿子怎么样?请大家指正。”
“嗯,这幅画得好!”齐老先生又惊又喜。
“秋萍,你画进步这么快?太好了!手法新有意味。”
那一刻,不仅仅在场的人看了称赞,连我自己真的也很得意,案头上这幅《事事如意》图是一条从左由下而上的主干,再由主干三分之一处生出一条由左向右上方伸展次主线,然后由次主线顺式有变化有节奏的生出细长的长、短枝干,柿子三三两两,一簇一团,以统一的下垂式洒洒落落有聚有散。再以白粉点罩,在柿子与柿子之间留了大小的空间再有了白粉的点面引拉整个画面沉甸甸的、朦胧中似雾似霜虚虚实实,我理想中那种朦胧的像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般的柿子,表现秋天果实成熟中的沉醉的“醉”字,在我这幅作品创作中,已点点滴滴如愿。
当齐老先生帮我题款的时候,顺手在我开笔的主线上加了两条干湿、浓淡有别的条线,又在作品中间的下方拉出一枝干点上了两个柿子,呵呵,真可谓点睛之笔(只是占了我要画鸟的空间我心里嘀咕)!
2014年秋天,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齐辛民工作室招生开学,一年的教学、从临摹、写生、创作到整理讲课课件,四年来我对中国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画创作和写生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和拓展。